佛在菩提树下证道后,前往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人说四谛法。由明白世出世间的道理,而能知苦,断集,证灭,修道。
四谛法者:苦谛,集谛,灭谛,道谛。何谓谛? 谛者,实理,指诸法的实理,由圣人亲证亲知,圣人所说故,故名圣谛。
苦谛者:显三界生死唯是苦,是苦之果。
集谛者:显能感三界生死烦恼及业,是苦之因。
灭谛者:显涅槃解脱,由断苦,集,而显性是寂灭。
道谛者:显圣道三十七菩提分等,是断除苦集,证得寂灭解脱之正道。故佛劝说有情,此是苦,汝应知;此是集,汝应断;此是灭,汝应证;此是道,汝应修。故此四谛能贯彻三乘。二乘由此而解脱,大乘解脱已复转而教他,如是法轮常转,利益有情。
一苦谛:一切有情处于苦中而不知苦,佛为使众生能知苦,因知苦才能心生厌离,故先说苦谛。《杂集论》曰:“苦谛云何?谓有情生及生所依处。”指的即是有情及有情所依器世间,此二皆以业烦恼力为缘而生,是苦本故,能生苦故,故名苦谛。苦者,逼迫义。世间一切的果报皆为三苦,八苦,六苦等。
三苦者:苦苦,坏苦,行苦。
苦苦者:逢苦缘逼迫所生的苦受,是为苦苦。如人生病,复于其中加之药物,针灸,手术等等,于其苦上再加诸苦。
坏苦者:乐受变坏位,于变坏位能生忧恼,故为坏苦,如人于喜爱之事,人,由好盛变衰坏,人为之生烦恼。
行苦:行者,迁流义。一切有为有漏法迁流变动,是为行苦。一切有漏诸行皆不安稳,一时在于乐受位,一时又堕于苦受位,由无常故,故不安稳,此是为行苦。
复又说八苦:生苦,老苦,病苦,死苦,怨憎会苦,爱别离苦,求不得苦,略摄一切五取蕴苦。
1 生苦:《杂集论》曰:“众苦所逼故,余苦所依故。”众苦所逼,即于母胎中,身形形成,受夹压如地狱。又受种种不净物所逼,正出胎时,复受肢体逼切大苦。余苦所依者:由有生故,老病死等众苦随之而来。《瑜伽师地论》曰:“生苦五相:一众苦所随,二粗重所随,三众苦所依,四烦恼所依,五不随所欲离别法故。”
2 老苦:《杂集论》曰:“时分变坏苦故。”《瑜伽师地论》“于五处衰退故苦:一盛色,二气力,三诸根,四受用境界,五寿量。”五种衰退皆缘时分变坏起,由少至壮,由壮至老。
3 病苦:《杂集论》曰:“大种变异故苦。”有情色身由四大聚集而成,四大调和则身体健康,四大不调则成病。如:地大不调则身体僵硬,水大不调则身体浮肿等等。由大种变异产生各种疾病,引起身心种种苦受,是为病苦。
4 死苦:《杂集论》曰:“寿命变坏苦故。”此有两种缘,一由内身疾病为缘,寿命变坏而死。二由外在恶缘,如遭受水灾,火灾,车祸等等外缘,引起寿命变坏而死,于身心受种种极重忧苦。
5 怨憎会苦:《杂集论》曰:“合会生苦故。”《瑜伽师地论》:“有五相:一与彼会生忧苦(怨憎故),二治罚畏所依止(惧彼于我起治罚),三恶名畏所依止(惧彼于我起谤訐恶骂),四苦逼迫,命终怖畏依止(惧彼与我起杀害),五越正法,恶趣怖畏所依止(两怨相对,恶业相加,烦恼炽然,难守正法)由此因缘,死堕恶趣故”。
6 爱别离故:《杂集论》曰:“别离生苦故。”《瑜伽师地论》:“亦有五相:一不与彼会生愁恼,二由此生怨故,三由此忧恼,四念彼众德思恋因缘,喜热恼故。五应受用等有所阙失所依怙,便致零落。由此五相引起身心生种种苦受”。
7 求不得苦:《杂集论》曰:“所希不果生苦故。”对于世间希求得到名,利及一切喜爱的事物而不得,引起心里生种种苦受。
8 略摄一切五取蕴苦:《杂集论》曰:“粗重苦故。”五取蕴不断在迁流变化,是无常故。由依止取蕴而有生老病等苦故,若无此取蕴,何有生老病等众苦,故五取蕴是一切苦的所依,故五取蕴苦。前面所说的八苦,又可摄为六苦。《杂集论》曰:“如是八苦略摄为六:谓逼迫苦(生苦),转变苦(老苦,病苦,死苦),和会苦(怨憎会苦),别离苦(爱别离苦),所希不果苦(求不得苦),粗重苦(五取蕴苦)。如是六种,广开为八,若六若八,平等平等。”由前三,八,六又可摄为二苦:世俗谛苦,胜义谛苦。生苦乃至求不得苦为世俗谛苦,世间有情共认为苦,是世间智境界故。略摄一切五取蕴苦,是胜义谛苦,唯圣者修出世道证真如,知世间所有五取蕴是粗重行苦故,是出世智境界。
修行者由四种形相观察苦谛共相:谓无常相,苦相,空相,无我相。
一无常相者:无者,是除遣义。常者,是一切时义。以常无故,名曰无常。由诸凡夫外道常计有我我所,故立此无常,观诸色等无常,观我亦无常,故破常有。《杂集论》“无常相略有十二种:非有相,坏灭相,变异相,别离相,现前相,法尔相,刹那相,相续相,病等相,种种心行转相。资产兴衰相,器世成坏相。由此十二相,观诸法皆生生灭灭无有常一不变的我法,故知无常是诸法的共相。”
二苦相者:逼迫义是苦。前面已说苦相,有三,八,六种等,现不重说。且说由无常故苦,《杂集论》曰:“何故经说若无常者即是苦耶?由三分无常为缘,苦相可了知故。生分无常为缘故,
苦苦性可了知;灭分无常为缘,坏苦性可了知;俱分无常为缘,行苦性可了知。”
1 由生分无常为缘:生是本无今有,由有生故,生时即苦,由此生分无常显示苦苦。
2 灭分无常为缘:灭是已有还无,由灭时生故,由此灭分无常显示坏苦。
3 俱分无常为缘:粗重的有漏诸行相续流转,若生若灭,俱不可乐。由此俱分无常为缘,显示行苦。
故薄伽梵说:“诸行无常,诸行变坏。”又说:“诸所有受,我说皆苦。”故知无常,性皆是苦,此是指有漏杂染法,圣道无常,非是苦故。
三空相者《杂集论》“空相者,谓若于是处此非有,由此理正观为空;若于是处余是有,由此理如实知有,是名善入空性。”凡夫于五蕴,十二处,十八界所变现的我法认为实有我体。瑜伽言,五蕴处界所变之我是为依他起性,是有一个幻相我,无有凡夫计执的实有我。故空去凡夫于蕴处界所计执的实我我所相,而由因缘和合的如幻的法则有,是故空是空去依他起上而起的遍计所执,非是空去一切。若说空去一切即是恶取空。《杂集论》曰:“即此处(蕴处界)无我性(有无我理)此无我性,无我有性是谓空性,(法住法位不堕有无是真空性)由此建立蕴等是有(依他有),我等性空(遍计空),无我空性,理复不空(圆成有),离增益执(增益二我),离损减执(执无依圆),如是已观空性,名为悟入真空。”
四无我相:《杂集论》:“由蕴处界我相无故,名无我相。”我相者,常住实有,能为主宰,名为我相。凡夫有我,外道计蕴处界计度有我我所相,以正慧观察,于外事(外色诸事),内事(内色心心所等事),都没有常一主宰自在之我。经说“一切法无我。”《瑜伽师地论》:“如是惟有诸蕴可得,于诸蕴中无有常恒主宰或说为我,或说有情,或复于此说为生者,老者,病者,以及死者,或復说彼能造诸业,能受种种果及异熟,由是诸行皆悉是空……,复作是念,所有诸行及其自相,及无常相,苦相相应,彼亦一切从缘生故,不得自在,不自在故,皆非是我,如是名为由不自在行入无我行。”
佛说苦谛为对治四种颠倒,由观无常行相对治常倒;观苦行相,对治乐净二倒;观空,无我行相,对治我倒。《瑜伽师地论》曰:“何故于苦谛为四行观?答:为欲对治四颠倒故,谓初一行对治初一颠倒,次一行对治次二颠倒,后二行对治后一颠倒”。
二 集谛:《杂集论》:“谓诸烦恼及烦恼增上所生诸业,俱说明集谛”。集者,能集苦故名为集,由是招感生死苦故,是苦之因。诸烦恼及烦恼增上及有漏业能集起生死苦,但佛在经中说爱为集谛,为什么?佛如是说是随最胜义说,亦即爱俱遍行等六义,是流转生死的最胜染污法,六遍行者:
1 事遍行:谓于一切已得未得自身境界事遍行故。于已得自身起我爱,于未得自身起后有爱,于已得境界起贪喜俱行爱,于未得境界起彼彼希乐爱。
2 位遍行:谓于苦苦性等三位诸行中遍随行故。于已得苦苦位,起别离爱。于未得苦苦性位,起不和合爱。于坏苦性位,起不别离爱及和合爱。于渐衰行苦性位,起愚痴爱。由我执故有我爱,由爱故于我有损则欲合离,于我有益则欲和合不离,于行苦性虽无和离起愚痴爱,故知一切爱皆实爱我故。故我执不有,则不有爱。
3 世遍行:谓于三世中遍随行故,世指过去,现在,未来三世。于三世中爱遍随行,于过去世起追忆遍随行爱,于未来世起希乐行遍随行爱,于现在世起耽著行遍随行爱。
4 界遍行:界谓三界,爱于欲界,色界,无色界遍随行故。
5 求遍行:由贪爱遍于三界起欲求,有求,邪梵行求,由欲求力爱乐五欲,求生欲界,招欲界苦。厌欲界,求生色无色界,名有求,由有求力不脱二界,招色无色界苦。由邪梵求力(指为求解脱修于梵行,而以见取,戒禁取故,不达正道,修于邪道,名邪梵行求),以邪见故,不脱三有五趣诸苦,而于彼彼流转。
6 种遍行:种,种类也。谓有,无有爱,遍行断常一切种故,于常起爱名有爱,于断起爱名无爱。此爱遍行于一切断常见等各类妄执见故。
虽诸烦恼皆能发业润生,由爱具有六遍行故,遍行于一切事,染著生死,爱最胜故,故说爱为集谛,故若爱尽则生死尽。
烦恼或有六:贪,瞋,慢,无明,疑,见。或谓十,前五,后见又分为五。谓萨迦耶见,边执见,邪见,见取,戒禁取,此一切烦恼生时,皆能令身心不寂静故,因此不寂静是烦恼的共相。诸烦恼依种种义,立种种差别,共二十四种:结,缚,随眠,随烦恼,缠,暴流,轭,取,舍,蓋,株杌,垢,烧害,箭,所有,恶行,漏,匱,然,恼,诤,炽然,稠林,拘碍等,此种种门,法体多同。或依贪,嗔,痴立缚结,或依爱立爱结,或依慢立慢结,或依见取,戒禁取立取结等等。立种种门,皆为显示烦恼的过患,令有情生厌离心。
烦恼所生诸业,有修十善业道所生善业,修十不善业道所生恶业。又由强劣分为强力业劣力业。由因果差别又分为黑黑异熟业(不善业),白白异熟业,(三界善业),黑白黑白异熟业,(谓欲界系杂业),非黑白无异熟业(于加行无间道中诸无漏业)。《杂集论》广分别其业种类,可参与读之。
观察集谛有四相可得:一因相,二果相,三生相,四缘相。因相者:“谓能引发后有习气因是名因相”。有烦恼故造业,由造业故能引发后有异熟习气,故业烦恼为因能引发后有习气。如:谷种子能引发后有根,茎,叶,果等。集相者:《杂集论》曰:“谓彼彼有情所集习气,与彼彼有情类为等起因,是名集相”。诸有情于过去,现在所集习气,于人天等类有情有相似的形貌,能为当来生起的平等因而生起现行。如:人与人相似,牛与牛相似。《杂集论》曰:“故造恶者,彼地狱等形已定于今生也。”生相者:《杂集论》曰:“谓各别内身无量品类差别生因,是名生相。”由业力摄持,令有情各别内身生起五趣,四生九地,各不相同。缘相者:《杂集论》“谓诸有情别别得,舍因是名缘相。”即令有情得未曾得自体,舍已得自体,业尽即果尽,有情舍位即是死矣。
观察集谛四相,即为对治有情四种贪爱,一我爱,对自体爱著;二 后有爱,对未来希求;三 喜贪俱行爱,对现前的,或已得到的生起爱著;四 彼彼喜乐爱,于未现前未得到的起希求爱。由四相对治四爱,观察因相对治我爱;观察集相,对治后有爱;观察生相和缘相通治四种爱。《杂集论》曰:“前二别治,后二通治故。”
(责任编辑:唯识学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