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观有情流转生死苦海轮回不止,无有休息。为使众生脱离苦海,佛将证悟的《十二缘起》给众生讲出来,使众生依《十二缘起》悟入无我理,达到究竟的解脱。
《十二缘起》又名“十二有支”“十二因缘”“十二缘生”等。何谓《十二缘起》《瑜伽师地论》说,何故缘起说为缘起?答:由烦恼系缚往诸趣中数数生起,故名缘起。又依托众缘速谢灭已还和合生,故名缘起。《十二缘起》即无明,行,识,名色,六处,触,受,爱,取,有,生,老死。
释名
何谓无明?无明即是根本烦恼之一。于三界,四圣谛,三宝,因果等事愚痴暗昧,不能如实了知,起颠倒智,生种种邪见。烦恼由此生起,造种种业,轮回不息生死不绝。
何谓行?行即造作。由前无明故发动身,口,意,造善不善业。由善恶业力不同,招感果报不同,善业感人天趣,恶业感三不善趣。
何谓识?识即第八阿赖耶识。由前所造善不善业力熏习在第八阿赖耶识,待因缘成熟,即招感下一世的根身器界。
何谓名色?名即第八阿赖耶识。色即入胎后前四位,后一少分时,由前熏习识中善恶业种,因缘成熟入胎后至第五个七日,六处生前即为色。因前七转识不能恒时执持名色,有间转故。第八识有力能恒时执持名色,故此中名为第八识。
何谓六处? 即十二处法的内六处。处者出生义,能出生将来六识。六处即六根(眼根,耳根,鼻根,舌根,身根,意根)。以前名色为体,身根渐渐生长,至六根成熟即出母体。
何谓触?触者遍行心所之一。触谓根,境,识,三和合分别变异,令心心所触境为性与受作缘。即前名色根身成熟出生后,根与境相合引生触,心心所与境了别,由触为缘,引发三受。如眼根缘美妙色境,则顺生起乐受等。
何谓受?受者也是遍行心所之一。以领纳为性,以前触为缘,于境界生起苦,乐,舍的感受。对顺益怡悦身心境则生起乐受,于顺苦逼迫身心境则生起苦受,于不苦不乐境则起舍受。
何谓爱?爱即是贪。于前所受用境,于乐受生起不欲远离,于苦受则生起乖离欲,由此贪爱能滋润当来的生老死。令诸有情恒时于生死中流转不得出离。
何谓取?取执取。对三界五欲更贪,贪爱心更增。此有欲取,见取,戒禁取,我语取。欲取。对色声香味触,所有欲贪,取为己有,由此造种种善恶业。此为欲取。见取。执取己见为最胜。如世间宗教,世间学说等,认为自己是最胜,最高,最妙,他为劣等。由此双方互相争论,造身,口,意,善不善业。此为见取。戒禁取。执不净戒为净戒,为出离解脱道。如执苦行戒,认为苦受尽了,即为解脱等。我语取。依五蕴积聚的我执有实我,而实无有我体,只有我名的空语。名为我语取。由取故,一切烦恼生。
何谓有?由爱取故。积集善恶业种,滋润识,名色,六处,触,受,而引生当来苦果。故名为有。
何谓生?生即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。由前有故,因缘成熟,引生当来世的生。
何谓老死?身根衰变名为老,身坏命终名为死。
二诠表三世因果
《十二缘起》在小乘中建立三世两重因果。无明,行,是过去世的因。招感识,名色,六处,触,受,为现在世的果。这为一重因果。爱,取,有,是现在世的因。招感未来世的生,老死。这又是一重因果。此为小乘的过去,现在,未来三世两重因果。
大乘中建立二世一重因果。十二支中前十支是因,后二支是果。前十支是现在世的因,招感未来世二果。若说前十支是过去世的因,后二支即为现在世的果。由因故,远离常见。由果故,远离断见。《十二缘起》断断常二见。
《瑜伽师地论》《成唯识论》等。《十二缘起》皆摄为四支
一 能引支。二所引支。三能生支。四所生支。
1 能引支,即无明,行,能引发当生果识,名色等。
2 所引支,识,名色,六处,触,受为所引支。
3 能生支,即爱,取,有,能生今世老死果。
4 所生支,即生老死,是爱,取,有,近所生果。
三观《十二缘起》
《十二缘起》有清净《十二缘起》,杂染《十二缘起》。同时又各有二种顺观《十二缘起》,逆观《十二缘起》。杂染逆观《十二缘起》,从他听受或初推求时,是由果推因法来观。有此果必有此因,有此因必生此果。因果是相称相顺。因为果是现前的,易见的。而因已灭或未见。如见有老有死,为何有此老死。生就为老死的因,老死为生的果。为何而有生,因有有故,而有生。有为生的因,生为有的果。观有之因,因取故,而则有有。由此倒推至无明。因无明故,而造诸善不善行。当为他宣说布教时,则顺观《十二缘起》,即由因推果。由无明故,造善不善行,由行故有善恶业熏习在识,由识故,结生名色,六处,触,受,爱,有,生,至老死。此为有情流转生死苦海的因果。
清净缘起亦复如是。当初推求时,必从果推因。要先发出离心,由生初离心故,即厌恶老死,必要灭老死。若灭老死,必先灭其因,由因灭故果灭。老死的因是生,要生灭故老死可灭。生的因是有,有灭故生可灭。由是推到由无明灭故,行可灭。此为清净逆观《十二缘起》。当已具证清净者为他宣说布教时。则由因推果,由因灭故果可灭。故无明灭故,行可灭,行灭则识灭,直至生灭故老死可灭。一切忧悲苦恼一切皆灭,此为清净顺观《十二缘起》。
四揭示三相
《十二缘起》揭示了三相:一无作。一切诸法此有故彼有。由有缘故,果法得生,此彼平等。如麦种子,土地,阳光,雨露,于之小麦。
二无常。由此生故彼生。显示诸法能生余法,由生故必有灭,由灭故故无常,所生既无常故,能生必无常。是故一切有为法亦是无常,无生无灭。无能生之常法必不能生无常法。
三势用。由无明缘行,行缘识等,显示诸法不由一因生一切果。诸果由一因生,则诸果应如一因,即应诸果相似,不应见有不同果法。然世间现见诸法参差不齐各有相状。所谓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。由此三相知一切诸法皆无常,无作,各有势用。无有一个常一不变的我在作,亦无有恒常不变的法。故修行可期,涅磐可证。
五义趣
观《十二缘起》,都是因缘所生,因缘所灭。托众缘而起的无作无常因果相续的法。无有常一主宰的我,由是悟入无我理。由无我故,无有烦恼,无烦恼则对境界无贪爱无执取,无爱无取则无有下一世的“生老死”。即能出离生死苦海,解脱轮回,证菩提涅磐,得究竟解脱。
(责任编辑:唯识学) |